1、拿出“好看”的财报后,京东股价大跌11%!
上市公司的最新财报往往是市场反应的晴雨表。
3月9日,京东集团发布了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:2022年全年,京东的总收入10462亿元,这也是京东首次收入破万亿,可喜可贺;而在去年第四季度,京东的收入为2954亿元,同比增加7.1%。
利润方面,去年京东的净利润104亿元,上年为净亏损36亿元,同比扭亏为盈;经调整后净利润282亿元,上年为净利润172亿元,同比增长64%;去年四季度,经调整后净利润为77亿元,去年同期为36亿元,同比增113.9%。
(资料图)
京东财报还显示,本季度内,公司总员工数超55万人,在过去三年增加29万员工。作为大型民营企业,以一己之力为社会创造了这么多的就业机会,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,这样的京东,还是没有让人失望。
特别是放在整体电商增长速度趋缓的大背景下,京东的营收和利润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。
但是,财报发布后,市场很快就给出了激烈的反应:京东美股盘前跌超5%,9日美股收盘时,京东股价跌11.28%,也说明市场对京东后期发展上的信心不足。
2、市场在担心什么?
为什么财报数据表现并不差,但是财报公布后,京东股价还是如此大跌?
分析认为,其中一个重要的“导火索”,就是此前京东宣布上线百亿补贴的举动
从京东的角度而言,京东这时候上线百亿补贴,就是要通过补贴等手段让利于消费者,借此将平台的交易量往上再推一把,从逻辑上并没有什么问题;
但是站在路人角度,这也说明京东这些年的增长速度在放慢,才需要通过百亿补贴这个项目来刺激一下消费热情。
当然,一个公司发展的快慢,总是在和别的公司对比中才看出更清楚。
纵观各大电商平台这几年的财报数据也不难发现,相比阿里巴巴,京东近一两年的增长速度有着明显的优势,但是阿里的体量实在太大,即使每个财年期内阿里巴巴只是微弱地增长甚至停下来在原地等着,别人想追上来都很难;反观京东的主要对手拼多多,Q3总营收增速超65%,差不多是京东的10倍,这还是拼多多最近几年来表现相对较差的增速!
所以,京东这才需发百亿补贴来助推自己一下。
对于百亿补贴,京东CEO徐雷表示,价格是电商用户体验里的重要因素,京东这时候上线百亿补贴,就是为了让消费者的体验更好。
但是这样一来,京东的平台定位就有些问题:要知道,还只是在几年前,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就明确表态,相比拼多多,京东只关注产品和服务,根本就不需要价格。而现在,京东却步拼多多的后尘搞百亿补贴,以至于很多京东的老用户听到后也是一脸蒙:我们真的需要百亿补贴吗?
最关键的一点:百亿都补贴了,京东的利润还怎么保障?
按徐雷的说法,百亿补贴上线后,计划第一个月投入达到10亿元左右,也就是说,一年要投入百亿进来。虽然补贴可能带来平台交易额的上升,但是如果真的是真金白银地拿出100亿,试想一下,京东的年利润中减掉100亿,剩下的还有多少?这笔简单的账,很多人都会算。
而从京东最新财报数据的“另一面”,我们可能会看得更清楚一些。
首先,整体业绩上,本季京东总营收在增长,但增长仍然只有7%,有些波澜不惊的感觉。如果京东还是保持这样的营收增速,在整体体量上被拼多多赶上相信用不了多长的时间。
尤其让人担心的是,作为拉动京东大盘的核心业务京东商城,本季的增速只有3.6%,实际上已经低于市场预期!考虑到在去年年年底市场已经初步放开,但是京东商城在本季的表现还不如没有开放前的上季,这里面的问题就值得探讨了。
另外,本季度京东在利润上有些超预期,分析起来,有两个方面的原因。
其一,靠着高速增长的京东物流的直接拉动。
从各版块的细分利润上不难看出,京东物流版块的利润高达9亿,比此前的市场预期高出了5亿多!而京东京东商城本季的经营利润只是比上季微涨了2亿,这涨出来的2亿元根本不够够上新业务板块超过11亿的亏损。
特别是在京东的优势自营零售上,本季度收入同比增速只有1.2%,比预期低了近50亿,更是远远低于其他对手的增长速度。
其二,本季度京东利润有所提高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:省出来的。
本季度内,京东收缩了京喜等亏损项目,砍掉了海外的一些跨境项目,公司内部也开始减少项目补贴,所有这些,都是本季度京东利润向好的因素。
一方面,是主体业务增速的放缓,另一方面,是对手对自己的优势业务展开了直接争夺,现在的京东,隐忧还在!
3、前有阿里,后有拼多多,京东下一步怎么走?
其实,并不是只有京东一个人感受到现在的处境之难,所有电商平台现在都很难。
很重要的一个原因,国内电商在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成长后,在模式上高度成熟,几乎在所有的领域,该开发的流量基本已开发殆尽,所以能肯定的是,今后几年电商整体增长趋缓是主旋律。
但问题是:就算市场已然是一片红海,也有人总是能找到广阔的蓝海,成为新的市场领导者,你跟不上,就会被时代抛弃。
恰恰在这个时候,京东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一个战略模糊期。
我们说,京东当年能从电商市场脱颖而出,并且成为能直接对抗阿里巴巴的重要一极,有一个原因:战略定向位非常明确,就是走品质,走服务的路线,所以,就算京东的定价高,照样也有人相信它,并且愿意在京东上买东西。
但是这些年,随着京东业务的扩大,零售之外,京东相继开拓了数科、物流、云、生鲜等业务,结果我们也看到了,其他的业务做出的成绩并不大,集团整体的发展受限,甚至连主营零售业务也有被对手一步步吞下的趋势。
反观拼多多,它一直将自己定位为单纯的电商零售平台,我们发现,这些年拼多多所有的业务都是围绕电商展开,而不过多地进行电商之外的业务引申,这才形成了农产品-全品类-卖菜-跨境电商等零售全产业链的互通。
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:京东在这时候“转向”,会不会有点晚?
要知道,用户对平台心智的形成,是有一个长期过程的,此前京东“品质电商”心智的形成是这样,拼多多“真香”的心智形成也是这样。
在用户心智已成的情况下,百亿补贴也好,京东秒杀也好,到底能不能重新夺回用户并且开拓出新场面,从目前看,前景似乎并不明朗。